■ 中国工业报记者 郭宇 4月的北京,繁花似锦,一场撬动全球制造业格局的盛会在此拉开帷幕。2025年4月21日上午10点,首都国际会展中心东登录大厅人潮涌动,第十九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CIMT2025)启幕。作为近10年来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床工具展,这场由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携手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有限公司打造的行业盛宴,吸引了全球顶尖制造商、采购商、经销商、行业领袖以及专业媒体齐聚一堂。从尖端数控机床到颠覆性智能制造技术,从关税战下的产业突围到新兴市场的万亿商机,这里不仅是技术的竞技场,更是全球机床产业未来十年发展的风向标。 中国市场吸引着全球的目光 在CIMT2025展会现场,中国机床以“硬科技+黑科技”的组合拳,上演了一场震撼世界的逆袭之战,正在向“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发起冲锋。华中数控联合华中科技大学推出的“华中10型”智能数控系统,全球首创将AI芯片与AI大模型深度集成,为机床装上了自主研发的“超级大脑”。 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其简便的操作方法。以往工程师对着复杂零件编程,眉头紧皱,耗费半小时才勉强搞定,如今在系统助力下仅需3分钟。让一旁观摩的外国工程师都瞪大了眼睛,忍不住惊叹!这可不单单是效率的飞升,更是中国机床打破欧美日在高端数控系统领域数十年垄断的铁证。自此,中国机床稳稳拥有了“中国芯+中国脑”的完整自主体系。 如果说数控系统是机床的灵魂,那么高端机床就是中国制造业的钢铁脊梁。格力智能装备与广东鸿图联合推出的“高速双五轴龙门加工中心”,堪称工业领域的“变形金刚”——专为新能源汽车大型一体化压铸件而生。这台全新机型引得现场观众纷纷驻足参观。记者垫着脚尖儿,好容易穿过人群挤到机器前面,看到双轴双梁智能防碰撞系统如同“金钟罩”。一体式铸造龙门结构赋予其坚不可摧的钢性,机器刀具飞速旋转仿佛是要起飞。 星火数控的展台同样人气爆棚。全新推出的大型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吸引着众人目光。超大的加工直径、超长的加工长度、超强的承重能力,无一不在展示它的全能实力。现场,复杂空间曲面的加工演示令人称奇,五轴联动,精准把控每一处细节,为航空航天、船舶等高端领域送上高效精密加工的“金钥匙”。 武重集团的智能重型立式铣车加工中心,更是成为全场焦点。100%国产化的关键部件,让它承载着“大国重器”的使命担当。展位现场,记者看到几米高的这台机床举重若轻,轻松驾驭。随着机械臂灵活摆动,刀具精准落下,加工精度竟能达到发丝的1/100。在冶金、能源等关乎国家命脉的领域,它正以过硬实力,为中国制造业的蓬勃发展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中国“大国重器”的崛起。 这场逆袭的背后,是中国机床产业前所未有的生态协同。华中数控携手秦川机床等18家行业巨头,集体发布全球首批20台智能机床,从五轴加工中心到激光装备,构建起覆盖全领域的智能矩阵。这种“抱团创新”的模式,打破了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让中国机床产业形成了强大合力。 可以看到,曾经依赖进口的高端机床,如今正被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设备取代;曾经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市场,如今中国机床正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长毛予锋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机床消费国和生产国,已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2024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4万亿元,连续十余年位居全球首位,为机床产业提供了庞大的应用场景。 毛予锋 中国正通过“两新”(设备更新与消费品以旧换新)和“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与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政策),加速制造业绿色化、数字化升级。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对高端机床的需求持续攀升,吸引了德马吉森精机、山崎马扎克、通快等国际巨头加大在华投资。这些企业不仅将中国视为重要市场,更将其作为技术迭代和全球化竞争的战略支点。 航空航天和新能源成为此次展会亮点 作为行业风向标的中国机床展,全景式展现机床产业的创新成果与未来图景。这里既有突破精度极限的超精密加工设备,也有深度融合AI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生产线;从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国产数控系统,到满足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需求的专用机床,每一项展品都在诉说着行业变革的密码,成为窥探全球机床产业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 逛展会时记者发现,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商业航天火起来了,加工技术怎么跟上?前来参展的一位专业人士说:“现在越来越多商业航天公司发射卫星、发展太空项目,可卫星外壳、支架这些关键零件,都要用钛合金、碳纤维这类超硬材料。这类材料特别难切削、打孔,光是铣削、钻孔的订单就翻着倍地涨,市场一下子热闹起来。” 航空发动机叶片的加工要求更是“天花板级别”——必须精确到微米,差不多是头发丝直径的百分之一。“普通机床根本干不了,只有五轴联动数控机床能搞定。这种机床能从五个方向同时开工,做出来的叶片又快又准,所以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一位前来参观的人士向记者表示。 而新能源相关产品也更为火热。风力发电机的叶片越做越大,汽车行业又流行起一体化压铸车身,电机生产对精度要求越来越高......这些新需求让铝合金加工、电机制造成了机床行业的新风口,谁先研发出更厉害的设备,谁就能抢占市场先机。 这场技术竞赛中,全球企业纷纷亮出“杀手锏”。记者看到,德马吉森精机展出的新型五轴联动加工中心,搭载先进数控系统,实现微米级加工精度,专业服务于航空发动机叶片、起落架等关键部件制造领域。 最新进入航空航天领域的埃斯维机床(苏州)有限公司(SW 公司)推出了五轴联动设备,凭借极致工艺将叶片表面粗糙度控制在行业标准的三分之一以下,完美契合航空制造的严苛需求。 在精度方面造诣颇深的日本企业山崎马扎克带来的超精密车铣复合机床,则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机轴、电池箱体等核心部件,实现高精度一体化加工。 在半导体领域,瑞士GF加工方案集团展示的高精度电火花加工机床,采用先进脉冲电源技术与精密运动控制系统,能实现对半导体芯片制造模具的超精密加工。 美国机械制造技术协会会长道格拉斯・武德在展会同期CEO论坛上分析认为,全球制造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航空航天领域,新型客机量产与商业航天崛起,推动难加工材料精密加工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半导体行业向先进制程迈进,对纳米级精度的光刻机基座、刻蚀机腔体等专用机床需求井喷;工程机械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则因全球基建热潮与一体化压铸等新工艺普及,对高效自动化机床的需求持续攀升。 道格拉斯・武德 日本机床制造商协会会长稻叶善治对未来市场进行了预判。他认为,未来行业竞争的主战场将聚焦于半导体设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领域,谁能率先实现技术突破,谁就能抢占全球高端制造的制高点。 稻叶善治 世界各国企业期待更多联动 在全球经济波动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中国凭借庞大的市场规模、持续释放的政策红利和蓬勃的创新活力,成为全球机床产业发展的稳定器。这一确定性正吸引着世界目光——本届展会吸引德国、美国、英国等13国机床协会及贸促机构组团参展,各国企业纷纷在此寻找发展机遇。 毛予锋在开幕式上发出倡议,呼吁各国企业打破壁垒,共同应对供应链安全、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等全球性挑战,构建开放共赢的产业新生态。他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全球机床企业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面对全球经济与产业格局的不确定性,全球机床行业正积极寻求破局路径。中国台湾机械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莊大立表示,在技术创新上,需将AI智能制造与应用产业深度融合,以终端客户反馈为导向,用差异化竞争提供定制方案。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开发低碳设备,主动契合环保法规,加速行业绿色转型。同时,充分运用数字化技术与AI工具,有效填补专业人才缺口。 莊大立 德国企业采取了加速推进“本地制造、本地销售”模式规避关税风险。德国机床制造商协会中国事务专家宋娜认为,应对目前市场挑战,企业应更关注技术创新和市场多元化。 宋娜 展会现场,海外企业纷纷向中国抛来橄榄枝。意大利驻华贸易协调官彭飒彬积极推动与中国建立可持续合作模式。他表示,意大利精密制造工艺与中国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深度融合,将加速“柔性制造”技术在全球的推广应用,这种合作不仅是产业数据的叠加,更是东西方工业文明的深度对话。 彭飒彬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催生新的国际合作机遇。2024年中国航空装备市场规模突破千亿元,高端装备需求旺盛。在此背景下,SW与南航达成战略合作,双方将在未来三年组建联合团队,聚焦大型薄壁件、航空发动机叶轮等智能制造技术攻关,推动航空制造产业升级。 不仅仅在航空领域,更多合作还在达成。展望未来,全球机床企业在携手应对供应链安全、技术创新瓶颈、绿色转型挑战的进程中,将进一步强化合作纽带,拓展合作边界。 《中国机械》杂志深耕机械行业四十余载,以专业内容、精准读者群及全媒体传播矩阵优势,致力于搭建国内外优秀制造业企业的对接桥梁、促进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国制造业优秀品牌国际化。 展会期间,《中国机械》杂志社入驻国际展区,展位号为B3-591,并隆重推出《CIMT 2025展会特刊》,诚邀莅临! 《中国机械》杂志编辑团队与参展的专业观众积极互动。 责编:左宗鑫 编辑:马锶宇(实习生)
齐聚北京,十年之最!万亿产业新风口正在开启→